一、诊断
(一)疾病诊断
1.中医诊断标准
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》(ZY/T001.1-94)。
(1)有慢性的劳损外伤史,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、退性行病变。
(2)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,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、录相、上网者,往往呈慢性发病。
(3)颈、肩背疼痛,颈部板硬,上肢麻木。
(4)活动功能受限,病变颈椎棘突,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,可摸到条索状硬结或肌痉挛,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,臂丛牵拉试验阳性。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。
(5)X线正位摄片显示,钩椎关节增生,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,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,椎间隙变窄,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,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。CT及MRI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。
2.西医诊断标准
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2010年颁布的《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》。
(1)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(麻木、疼痛)和体征。
(2)椎间孔挤压试验或/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。
(3)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。
(二)分期诊断
1.急性期:也称为炎性水肿期,发病1周内。颈肩部疼痛剧烈,颈椎活动受限,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,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,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,影响睡眠。
2.慢性期:也称为缺血期,发病后1~2周。颈僵,颈肩背部酸沉,颈椎活动受限,患肢串麻疼痛,可以忍受。
3.恢复期:发病2周后。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,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,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。
(三)证候诊断
1.风寒痹阻证:颈、肩、上肢串痛麻木,以痛为主,头有觉重感,颈部僵硬,活动不利,恶寒畏风。舌淡红,苔薄白,脉弦紧。
2.血瘀气滞证:颈肩部、上肢刺痛,痛处固定,伴有肢体麻木。舌质暗,脉弦。
3.痰湿阻络证:头晕目眩,头重如裹,四肢麻木有仁,纳呆。舌暗红,苔厚腻,脉弦滑。
4.肝肾不足证:眩晕头痛,耳鸣耳聋,失眠多梦,肢体麻木,面红目赤。舌红少汗,脉弦。
5.气血亏虚证:头晕目眩,面色苍白,心悸气短,四肢麻木,倦怠乏力。舌淡苔少,脉细弱。
二、治疗方法
(一)辨证论治
1.风寒痹阻证
治法:祛风散寒,祛湿通络
推荐方药:羌活胜湿汤加减。羌活、独活、藁本、防风、炙甘草、川芎、蔓荆子等。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。
2.血瘀气滞证
治法:行气活血,通络止痛
推荐方药:桃红四物汤加减。熟地黄、当归、白芍、川芎、桃仁、红花等。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。
3.痰湿阻络证
治法:祛湿化痰,通络止痛
推荐方药: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。白术、天麻、 茯苓、 橘红、白术、甘草等。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。
4.肝肾亏虚证
治法:补益肝肾,通络止痛
推荐方药:肾气丸加减。熟地黄、淮山药、山茱萸、丹皮、茯苓、泽泻、桂枝、附子(先煎)等。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。
5.气血亏虚证
治法:益气温经,和血通痹
推荐方药: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。黄芪、芍药、桂枝、生姜、大枣等。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。
(二)特色疗法
1.手法治疗
(1)松解类手法
① 基本手法:头颈部一指禅推法、点按法、滚法、拿法、揉法、推法、叩击法等,可选择上述手法一种或几种放松颈项部的肌肉。
② 通调督脉法:患者俯卧位,医者以大拇指指端按顺序分别点按风府穴、大椎穴、至阳穴、命门穴,点揉第1胸椎至第12胸椎两侧夹脊穴、膀胱经腧穴,反复三遍,力量以患者出现局部温热、酸胀、传导为度。
③ 间歇拔伸法:患者仰卧位,一手托住颈枕部一手把住下颌,纵向用力拔伸,持续2~3分钟,可反复 3~5次。
④ 牵引揉捻法:患者坐位,医者站在患者身后,双手拇指置于枕骨乳突处,余四指托住下颌。双前臂压住患者双肩,双手腕立起,牵引颈椎,保持牵引力,环转摇晃头部3~5次,然后保持牵引力,作头部前屈后伸运动各1次,再后医者左手改为托住下颌部,同时用肩及枕部顶在患者右侧颞枕部以固定头部,保持牵引力,用右手拇指按在右侧胸锁乳突肌起点处(或痉挛的颈部肌肉处),右手拇指沿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作快速的揉捻,同时将患者头部缓缓向左侧旋转,以颈部的基本手法结束治疗。
⑤ 拔伸推按法:(以右侧为例)患者坐位,医者站在患者右前方,右手扶住患者头部,左手握住患者右手2~5指,肘后部顶住患者肘窝部,令患者屈肘,然后医者右手推按患者头部,左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。
(2)调整类手法
① 旋提手法:嘱患者颈部自然放松,主动将头部水平旋转至极限角度,并作最大限度屈曲,达到有固定感。医生以肘部托住患者下颌,轻轻向上牵引3~5秒后,用短力快速向上提拉,常可听到“喀”的弹响声。扳动时要掌握好发力时机,用力要快而稳。
② 定位旋转扳法:以向右旋转为例。患者坐位,医生站于患者后方,以左手拇指指腹推定在患者病变颈椎棘突(或横突)旁,用右手(或肘窝)托住患者下颌部。嘱其颈项部放松,低头屈曲15~30度,然后嘱患者顺着医生的右手在屈曲状态下向右慢慢转头,当旋转到最大限度而遇有阻力时,医生顺势施以快速的向右扳动,同时,推顶棘突的左手拇指向右用力推压,两手协调动作,常可听到“喀”的弹响声,有时医生拇指下也有轻微的位移感。
③ 旋转法:上颈段病变,要求患者将头颈屈曲15度;中段病变,将颈椎置于中立位;下段病变,将颈椎屈曲30~45度。嘱患者头部向一侧旋转,旋转至极限角度(约80度),达到有固定感,同时迅速准确的作同向有力旋转,操作成功可以听到弹响声。
2.针刺治疗:
(1)基本治疗
治法 舒筋骨、通经络。取局部穴位及手足太阳经穴为主。
主穴 颈夹脊穴 天柱 后溪 申脉 悬钟
配穴 风寒痹阻配风门、大椎;劳伤血瘀配膈俞、合谷;肝肾亏虚配肝俞、肾俞。上肢疼痛配曲池、合谷;上肢或手指麻木配少海、手三里;头晕头痛配百会、风池;恶心、呕吐配中脘、内关。
方义 颈夹脊、天柱为局部选穴,可舒筋骨、通经络,疏导颈项部气血;后溪、申脉分属手足太阳经,且均为八脉交会穴,后溪通督脉,申脉通阳跷脉,两穴上下相配,功在疏导颈项、肩胛部气血;悬钟为髓会,有滋肾壮骨,以达治病求本之功。
操作 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。
(2)耳针 取颈椎、肩、颈、神门、交感、肾上腺、皮质下、肝、肾。每次选用3~4穴,毫针刺法,或埋针法、压丸法。
(3)穴位注射取大杼、肩中俞、天宗。选用1%的利多卡因或维生素B1注射液、维生素B12注射液,常规穴位注射。
(4)皮肤针 取颈夹脊、大椎、大杼、肩中俞。叩刺至局部皮肤潮红或出血,然后加拔火罐。
3.艾灸治疗:直接灸、艾条灸、热敏灸、雷火灸等。
4.针刀疗法:有明确压痛点者,在严格消毒的前提下可实施针刀治疗,以颈肩部阿是穴、筋结为松解减压部位。
疗程 每次治疗的治疗点数量视患者病情而定,如患者耐受能力差可分多次完成治疗。同一治疗点治疗间隔3~7天,不同定点可于次日治疗。一般4次为1个疗程,视患者病情确定疗程。
术后手法及康复
(1)术后手法颈部整复手法、颈肌牵拉手法。
(2)康复训练 呼吸训练、核心稳定性训练、感觉运动刺激训练、颈部稳定性训练。
5.牵引疗法
可根据病情及临床经验制定牵引的重量、牵引的角度以及牵引的体位。
(三)其他疗法
1.其他外治法:敷贴、刮痧、拔罐、中药离子导入等。
2.物理治疗:红外线照射、蜡疗、中医定向透药疗法等。
3.运动疗法
(1)颈椎功能训练:以颈部伸肌训练、柔韧性与系统性训练为主要目的的各类功法操。
(2)现代康复训练:运用神经肌肉反馈重建(Neurac)技术加强颈椎稳定性;运用颈椎检测与训练系统(MCU)对颈椎运动训练。
4.手术疗法
神经根压迫严重出现肌肉麻痹无力、疼痛难忍,经过系统保守治疗无效者,要根据病理变化选取射频消融、热凝,髓核摘除,植骨融合内固定,椎管成形及人工间盘置换术等。
(四)护理调摄要点
心理护理:耐心向患者讲解颈椎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等,使患者抛开顾虑,积极配合护理。
生活方式指导:
(1)枕头与睡眠姿势:侧卧时枕头应与肩同高,保持头与颈在同一个水平。
(2)工作姿势:坐位工作应尽量避免驼背、低头。